衍空法師

佛在課室中——衍空法師弘揚「可親」佛法
2007年2月9日

 

【明報專訊】衍空法師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任講師,佛學研究中心在筆者的辦公室樓上(筆者於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工作),衍空法師經常在筆者的門前走過,每次都行色匆匆,邊走邊談電話,還不忘騰出一隻手跟筆者打招呼。看?他風?來風?去,筆者忍不住好奇﹕「他在忙什麼?」
 
這天,衍空法師心情特別愉快。他說,前不久終於掌握了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有譯作「社會科學統計包」),現在可以讀懂早前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從中發掘更多之前沒有留意的資料,探求數據之間的微妙關聯。「統計數字顯示,我們的『生命定向』課程,以佛學義理為根據,通過連串活動,能提升學生的條理感。」
 
讀到這?,你未必知道「生命定向」和「條理感」是什麼,卻應該猜到,衍空法師大抵不會是那些出現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的「典型」僧人吧。
 

投身股票市場 盼做成功人士
 
佛家談因、緣、果。種瓜得瓜——種子是因,瓜果是果,因和果之間還有各式助緣,陽光、水分、土壤、悉心照料,任缺其一,都可能結不成美果。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種的是何因?得的是何果?助緣又是什麼?
 
「最初入學讀書,成績很不錯,後來不知怎樣,讀來讀去讀不好,默書捧蛋,一考試就什麼都忘掉,那時候很辛苦,小學會考,我是喇沙小學的,派不上喇沙中學都算了,我是什麼學校都派不上!後來家人跟學校商量求情,我才升上了喇沙。」
 
在喇沙一年,正值1967年,香港社會動盪不安,父親為了他的未來,送他到日本升學。
 
「一個人到了日本,入讀當地的加拿大中學,其實即是國際學校,住宿舍,開始另一種生活。人長大了,生活經驗不同,讀書方法也不同,在香港讀書時的問題,漸漸不再是一回事了。在日本念完中學,轉到美國讀大學,修國際貿易和電腦科學,賺錢嘛!」
 
他一回香港,就加入吃香的股票投資行業。
 
「那時的生命方向是什麼呢?想發達,想賺很多錢,想成為成功人士。然後到了一個階段,開始想,難道生命只是如此這般?」
 

聽講座學打坐 聽出學佛因緣
 
有一天下班,他去大會堂看畫展,看到樓上有「金剛經講座」,迷了武俠小說多年的他,以為有厲害的功夫看,便信步前往。那天,講經的是葉文意老師,葉老師主持電台節目《空中結緣》多年,講經十分動聽,空師聽出了興趣,就這樣學起佛來。「最初是聽聽講座,後來學打坐,也沒有很刻意,只是漸漸變成了生活一部分,心?很歡喜,很自在。」講座聽多了,葉文意老師建議他試試講經。
 
「到這個階段,學佛的進度忽然加快了許多,為了講經,先要自己讀懂讀通,有什麼不明白,要查資料,卻又要有懷疑精神,細心查考資料的來源和出處,都弄清楚了,才可以跟人講經。說起來,我很感激中學和大學時期的訓練,寫什麼說什麼,都要講根據,合邏輯。當年為了讓聽眾明白和理解佛理,我很用心準備,希望做到最好。」
 

17年前出家 參與佛科課程改革
 
1990年,因緣成熟,空師正式出家。「追求成就曾經是人生目標,後來發現生命原來可以有另一個方向,更充實,更有意義,也更適合自己。」
 
出家是連串因緣牽引的結果,出家卻又同時衍生了新的因緣。衍空法師懷?弘法的心願,進入了一個他不熟悉的領域——教育。
 
佛學義理精闢,直指人心,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年來,空師不住探求讓佛理與生活結合的方法。
 
「1993年,我在倫敦大學念宗教研究碩士課程,當時有一些人經常聽我講經,他們跟我分享生活中的痛苦和煩惱,我很想幫助他們,但想盡辦法還是沒有什麼效果。有一天,我向寶林寺普賢菩薩許願,希望菩薩給我新思維新方法,弘揚佛法。過了不久,我讀到了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Coleman)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當下我想,這不也是佛學嗎?」
 
空師想通了,講經說法可以講生死、拜懺和菩提心,也可以講「佛法、EQ與人生」,讓佛法更可親。
 
2003年,考試局(現稱考評局)推出新的佛學科會考課程,除了原來已有的歷史、教義和經典部分,加入了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用於日常生活」,希望同學修讀新課程時,能學到佛法的智慧和生活藝術。
 

設工作坊編教案 提升學生條理感
 
「我參與了課程改革,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課程設計了出來,不僅要教,還要考,這部分應該怎教和怎考?」
 
他發現了一個關於「條理感」的理論。「以色列醫學社會學家安東諾維斯基(Aaron Antonovsky)問,為什麼同樣面對壓力,有些人可以健康活下來,有些人卻很快不支病倒甚至死亡?安東諾維斯基觀察到,能夠活下去的人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有很強的條理感(sense of coherence)。一個有條理感的人,其生命有清楚的定位和方向,面對世間萬事萬物,他們可以看出和理解當中的規律。」
 
安東諾維斯基說,條理感跟3種能力有密切關係﹕
 
一、對生命中可能出現的事物的理解能力;
 
二、應付世間各種挑戰的處理能力;
 
三、能否感覺到生命有意義。
 
條理感理論說明,一個有良好條理感的人,會有較好的生命質素。問題是,條理感可以培養和提升嗎?
 
空師相信,佛學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條理感,進而提升生命質素。「有了這個假設,我開始策劃一個結合佛學和生命教育的計劃。計劃借用『條理感』的理論框架,通過20節工作坊,幫助同學認識生命,增加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能力;培養處理生命的能力,學習專注、堅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準則;我們又從生命的緣起,鼓勵同學欣賞和讚歎生命,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和方向。」
 
過去幾年,空師忙?把理念付諸實行。設計工作坊、編寫教案、親身到學校跟中學生上課,還未夠,為了確定佛學教育跟提升學生條理感的關係,他要求學生在計劃前後完成安東諾維斯基設計的問卷,量度學生在條理感方面的變化。
 
「我最近終於學會了應用SPSS,我用不同的方法比較數據,發現參與計劃的學生,確實有明顯的改變!例如,佛學科成績愈好的,他們的條理感的改變幅度愈高……」
 
他一口氣數說了幾個主要發現,聽得我一個頭兩個大,忍不住打斷了他。
 
「這些數字說明了什麼?」
 
「它不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定向和生命質素,是可以透過教育改進,教育是有效的。」
 
是的,教育可以改變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新歲即至,謹以此跟各位讀者共勉。
 

文︰朱順慈
圖︰秦偉
 
 
新年即至,衍空法師祝願各位「心安自在」。
 
 


「愉快學習」口號蒙蔽孩子 2007年2月9日

 
【明報專訊】初中就到海外升學的空師,現在又回到香港的教育最前線。
 
「學生經常跟我抱怨,覺得學習沒有意義。近年大家說什麼愉快學習,有點像在教育制度?面製造一個溫室效應,令學生抵抗力差了。學習不一定愉快,卻可以很有意義。你把愉快掛在嘴邊,客觀現實卻不是這樣,這等於蒙蔽了孩子對現實的理解,到他們發現現實不是這回事時,就沒有面對的能力。人生本來就有痛苦,離苦得樂,要從對苦有認知和體會開始。」
 
你會痛苦和煩惱嗎?
 
「怎麼不會,世界不美麗,學佛讓我找到方法調適,學到如何處理煩惱和找尋生命的意義。」
 
 
 



佛學ABC 2007年2月9日

 
【明報專訊】佛陀﹕梵語音譯,意指「覺者」。能自覺,能令其他眾生醒覺,而所覺悟到的都是圓滿和究竟,因而得名
 
四聖諦﹕是聖者確知確見4種真實道理,佛法的根本;四諦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緣起法﹕是佛陀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即事物憑藉因緣和合而得以生起的法則
 
(參考衍空法師著《正覺的道路》(上卷),2003年,香港佛教聯合會)



圖:衍空法師說,皈依之禮最重虔誠(本報攝)

【大公報訊】佛教皈依儀式的程序多達十多項,主持昨日「萬人皈依典禮」的衍空法師表示,皈依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一是迎請佛祖臨壇;一是信眾誠心表跡皈依,他說:「無論什麼程序都好,最重要是虔誠之心,否則,什麼懺悔發願都是白唸了。」

在「萬人皈依典禮」中,當信眾迎請諸位證明長老及眾法師進場後,大家一起開腔高唱「爐香讚」。衍空法師表示,唱「爐香讚」是要象徵以煙火供佛,顯示信眾誠意方殷,恭請諸佛現身。

「迎請諸佛,這只是信眾皈依儀式中的助緣,最重要還是隨後信眾誠心唸誦皈依的部分,如果信眾缺乏虔誠之心,就算所有程序做足,也不能算真的皈依了。」

衍空法師所說的最重要部分,便是各證明長老傳授三皈,信眾一句一句地跟隨唸誦的懺悔文、正受三皈及發願詞。信眾每讀一遍便跪拜一次,心中必須保持虔誠之心、莊嚴之意。最後長老向信眾祝福,信眾回敬禮謝,儀式便圓滿結束。整個「萬人皈依典禮」為時近兩個小時。 2004-5-31
 
 

給信仰注入活力 衍空法師﹕學佛一樣可以唱K

與衍空法師接觸那麼多次,總以為已經熟知他所說的佛法。但不知何故,每次他總會給我一點「新驚喜」。「活在當下是甚麼意思你知不知?」「出家人不是神仙,和大家一樣都是人。」他說話不徐不疾,偏愛用年輕人一樣的通俗口吻,但每次聽到他口中的淺白話語,都迫我思考,這就是佛法嗎?
 

衍空法師是中學佛學課程用書《生命的覺醒》上下兩冊的編者。選派他擔當此份工作,大概是他多與年輕人相處吧。雖則佛教給人過時、老套的形象,但在衍空法師這兒感受到的,卻是很有活力的信仰。他視學生如朋友般的態度,輕輕鬆鬆玩個遊戲,沒想到在不經意間已領會了佛教,這是現代化的佛教。

明白佛理 不為境所轉

「現在正在忙給中學生搞的『生命定向增進計劃』,一共有20個工作坊。」空師說。與年輕人相處已非一日,但他說來仍感困難。「初做年輕人工作時的確有些難度,要慢慢掌握技巧,得到他們的信任,人家才會聽你講。」記得以往他曾開玩笑地感嘆過,「記起師父,通常都是失戀或者不開心時。」

「老實講,我也不想年輕人天天只顧拜佛,而不去露營不去唱K;始終是年輕,不能忽略個人生活、團體生活。」空師笑說。已不只一次問過他,信佛有甚麼用?他的回答還是那麼好玩,「對呀,信不信都不會令你發達,也不會令你無病無痛;不過佛教能夠令你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當你知道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你就不會自欺欺人。」空師很強調做人要有清醒的心,「那麼你就會作明智的抉擇,不會沉迷,也不會為境所轉。」

活在當下 非把握現在

「不為境所轉」──我笑稱這話劉德華也說過呢。然後,跟法師由華仔說到「活在當下」。「這個詞現在用得太普遍吧,大概很多人也以為自己懂得是甚麼意思。」那不就是解作要把握現在的意思嗎?他搖搖頭說:「有次有個人向我師父(聖一法師)說:活在當下就很好吧?師父反問他甚麼是『當下』?那人答不出。」他引用師父的話,「當下生死熾然,無量痛苦逼迫你見不見?」我們總以為,把握「現在」就是好,但這個「現在」到底是甚麼?

「即使一男一女含情脈脈互望,恍如世界只得他們時,那也是『當下』呀?難道就要把握嗎?」這跟早前從空師聽到的「不要胡亂隨緣」有同工異曲之妙。「人們常說要『隨緣』,但如果是孽緣就不要亂隨,否則只會種下更大的惡果。」如何辨別好壞?那不就是佛法智慧所說的事嗎?

出家人如專業跑手

信佛的人很古肅?空師笑說:「那看我就不是了吧。」記者笑稱他是「高人」,他馬上反駁說:「不,我是出家人而非『高人』。我一樣要吃飯,一樣有煩惱、有問題要解決,不要把幻想中的形象加諸於我們身上。」他說,出家人某程度上等如一名專業的馬拉松選手,「相對比在家眾,我們出家人只是下了決心,『全職地』去學佛,就等如世界上有專業與業餘運動家的分別吧。」

「貧富宴」:本來無一物

這是空師設計的活動之一。首先安排同學抽籤選取兩種糖果,一是高級朱古力,一是廉價的酸糖,此外還有一籤是擁有搶奪他人糖果的權力。鬧哄哄玩了一會後,空師與同學分享感受。

「這遊戲像這世界嗎?」同學們點點頭。「那為何世界如此?誰去安排哪個人有實力?」同學們搖搖頭,但他們每個人都說,不喜歡抽到酸糖,討厭有權力的搶奪自己的朱古力。「對呀,你們可以去抗議、去埋怨、去生氣──但亦可以去想辦法改變。」如果天生如此,又可以改變甚麼?空師微笑道:「也許你努力一番後,仍舊只得一粒酸糖,但你可以選擇開開心心地享受這粒糖──只要你想到,本來你從一開始,是一粒酸糖也沒有的人。」

撰.攝影:Theo(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5-07-10)
 
 

Word of Wisdom

再quote友人的說話 「當我們了解生命的運作模式時,便會明白,要追的,追不到,要逃的,也逃不了。所以我們只好做應該要做的,接受要接受的吧」。

~~ 像我之前跟一位朋友說 : 「凡事都講timing,時辰未到,急到冇用,到了的時候,避也避不到」

早前讀報,看到衍空法師說佛。我媽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這位法師講故事說道理,很喜歡他的娓娓道來,簡單卻又富啟發性。

這次,他說到「隨緣」這回事。我們經常開口埋口,遇上什麼事,也說要隨緣,看似放得下,但衍空卻提醒大家,緣也有分好壞,難道惡緣、孽緣也要隨嗎? 可真是當頭捧喝,以後碰上不應該的人和事,請速速切開這個「緣」。

還有,不少人也有疑問,為什麼好人未必有好報,壞人卻又末必有惡報? 因果,其實不是直線式的,當中的千絲萬縷,誰又可以理得清? 今日的失,可能是明日的得; 今日的得,可能是明日的失,又當如何如計算?  (July 13, 2005)
 
 

神父僧侶探討死亡真諦 呼籲活出「優質的晚晴」
佛教衍空法師與天主教陳志明神父從宗教觀點看死亡






(本報訊)多位宗教、醫學和社工界人士出席一個論壇時指出,期望社會人士能以從容正面的態度面對死亡,在離世前活出「優質的晚晴」,但亦要珍惜在世的生命。

關注善終寧養服務的「善寧會」九月十三日假醫院管理局大樓,舉行題為「面對死亡的威脅」論壇,出席講者計有香港紓緩治療學會榮譽顧問謝建泉醫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和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釋衍空法師,參加人數約二百五十人。

講座上,副主教陳志明神父稱:「怕死是人的天性,要給時間讓自己接受。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死亡就是來世生命的開始。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到來,要緊的是『每日活每日』,隨時裝備自己,接納自己的有限,找回自己,交出信心,回到生命的根源。」

陳志明續說:「人可敬不在乎長壽,在於有沒有智慧。對於我們的將來,永生與死亡是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與主同行便走善路。耶穌基督亦經歷過死亡的苦路,但苦路的盡頭卻是光榮的復活。耶穌是天主子,他本來不需要死,但他愛我們,所以甘心接受死亡。」

釋衍空:凡事感恩

佛教法師釋衍空則指出:「人從出生那天開始,死亡便注定了。凡生命都要死,不能避而不談。反之,認識和了解死亡,我們更會珍惜生命。人只要心中無愧,不執著於塵世的親情俗事,了無牽掛,自然能夠安然面對死亡。死亡其實是生的一部份,正如花開花落,循環不替。」

衍空法師又勸勉大家學習看事物的方法。他說:「凡事從感恩的角度去看,會令情緒變好,好的情緒對身心都有好處,令人懂得珍惜現在,也懂得放下現在。

謝建泉醫生則直問參加者「怎樣才是好死?」他說:「離世前不需受太大太多的痛苦,相信人人都同意這就是好死。要身體沒有不適地走到人生盡頭,就要看我們日常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謝醫生認為「臨終者若能在人際關係上得到圓滿,與家人、親友修和共融,心中無憾,亦算得上是好死。」

陳麗雲:畢業禮代喪禮

陳麗雲教授則與參加者分享她與母親的事,道出她對生死的領悟。她說:「我媽媽今年八十多歲,患有肺癌。她說喪禮中盡是苦著臉的人,令人好不難受。我跟她說:『那不要搞喪禮,搞畢業禮吧!從現在開始,分批邀請親友聚會,就當話別好了。』她聽著也覺有趣。真的,家屬若能適時與末期病患者討論死亡或身後事等,會有助病者減低對死亡的恐懼。」

陳麗雲又說:「死亡可說是一生學習中到達畢業的時候,可以視之為歌頌生命的結束……接近死亡時,回顧和欣賞自己一生如何努力地克服困難,將生命的喜悅傳揚出去。」

參加者在提問環節中提到安樂死,陳志明回應說:「生命是天主的恩賜,只有天主才能主控生命。人既然要經歷生老病死,痛苦亦是生命的一部份,安樂死是刻意逃避這人生必經的階段,與天主的計劃不符。」

謝建泉亦就這個問題回應:「在實際經驗中,的確有病人要求安樂死,但經過我們耐心的開導,大多會打消這個念頭。能提出這個要求,在好方面來說是他發出求救信息,最可怕就是那些一聲不響便跑去自殺的病人,根本令我們束手無策。」

善寧會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目前由一些天主教人士和社區賢達出任執行委員會成員,該會以「天為生命定壽元,人為生命賦意義」為宗旨,致力推廣寧養照顧,提供善別輔導服務,希望透過社群教育,倡議珍惜生命,平和面對死亡,活出積極人生。(寶)

< 轉載自2003年9月28日香港《 公教報 》>
 
 


宗教代表出席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會議。前排為釋衍空師,中排右一為陳日君主教,
後排為天主教大專聯會代表羅立敏(右二)及劉婉韻(右三)。

十二宗教團體立法會發言   認為毋需為宗教定義立法





(本報訊)行政長官董建華早前在立法會內,指法輪功「多多少少有點邪教性質」,為此,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於二零零一年二月二十日下午二時半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宗教自由問題,要求政府官員解釋有關言論,並邀請十二個宗教團體共十九位代表出席,發表意見,他們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天主教香港教區、孔教學院、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基督徒學會、天主教聖文德堂關社組、教會工作者協會、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以及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

會上,佛教代表釋衍空法師認為,一個有責任的政府應該防範於未然,對一些雖未有抵觸法律的「高度危險教團」應該密切注視,以免將來出了亂子,有損社會安定繁榮,他亦提到,法輪功分子曾在佛教的寺廟範圍作出滋擾行為...
 
 

然而,各團體大致上均認為宗教自由不應被剝奪,只要沒有抵觸本港法律,任何宗教活動都是合法的;政府毋需為宗教立法,及為宗教團體或邪教下定義。




回到首頁